身體也要除濕?該如何排濕?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蔡慧茹台南報導】最近看到新聞,有藝人說要早上跟下午本身的體重差三公斤多,下午感覺身體腫了一圈。在門診常會遇到病人說:下午四、五點後我的腳開始好脹,身體變得很沈重,覺得濕氣變重了!

夏天是濕邪好發的季節,因為台灣為海島型氣候,如果原本體內就有濕氣的人,很容易外濕引發內濕,造成濕性的體質。濕,就是平常所說的水濕、濕氣、濕邪,當多於的水濕淤積在體內無法被及時排出產生的現象。當濕氣重,會令人變得身體沈重,嗜睡,面部,眼睛浮腫,食慾下降,伴隨胸悶,腹脹。「濕」可以同時與「寒」、「熱」結合,就會形成「濕寒」及「濕熱」兩種狀態,造成水濕內停凝結成痰無法排出則為「痰濕」。脾胃是人體代謝水分的臟腑,中醫認為脾氣健運與津液的生成和排泄有關,若脾失健運,「脾氣虛」,會導致水液在體內停滯。體內濕氣太重的原因為:一、喜歡吃冰冷食物,此類食物容易造成脾胃虛寒,代謝力下降;二、長期吹冷氣,少運動,環境濕度太高,小便不暢或排汗少;三、 經常熬夜,造成本身代謝力下降。

  

「濕寒」常見於病人舌淡紅,苔白,大便偏軟散或不成形,如果是女性,可以看到白帶偏多,手腳冰冷,體質怕冷,容易水腫,下午時會覺得鞋子變小。此類病人要注意保暖,肚臍不要受寒,飲食上盡量避免寒冷食物,例如橘子,哈密瓜,西瓜,椰子水,苦瓜,白蘿蔔,柚子火龍果,蕃茄,梨子等寒性食物,綠茶或高山茶等寒涼飲品,食物盡量多溫熱食用並保持生活作息正常,不要熬。並配合生姜加紅茶或黑糖,可以溫暖脾胃;但若到了下午容易疲倦,胸悶伴隨頭暈者可以配合加黃耆,幫助濕氣排出。

    「濕熱」常見於病人身體覺得燥熱,舌偏紅,苔偏黃膩,口苦,口臭,胃脘容易悶脹,大便偏軟,容易黏馬桶,或是肛門灼熱感,臉部容易出油,皮膚容易長痤瘡, 多數是膿包,體味偏重,在女性,容易看到黃色分泌物,或是有異味,這類病人喜歡吃高粱厚味,燒烤油炸物後,配合冰飲料或冰品; 或長期抽煙,過量飲酒或熬夜 ; 或是長期工作壓力大,造成肝氣鬱結,進而損傷脾胃功能,脾胃對水濕運化功能差; 或是長期居住在濕熱環境下,夏季悶熱又雨季大,造成暑濕侵入人體, 以上幾種情況都容易造成濕熱體質。如何改善呢?飲食盡量清淡為主,多吃甘寒,性平食物,例如空心菜,芹菜,盡量避免溫熱食物:例如麻油,花生,龍眼,肉桂,油炸物,羊肉,榴槤,辣椒等,此類辛溫燥熱食物容易讓身體發炎更嚴重,初期可以選擇用綠豆湯,薏仁湯,西瓜,冬瓜茶清熱解毒,但是要注意不可長期服用,寒涼之品容易影響脾胃水濕運化功能,造成氣血凝滯,反而不利於代謝體內的濕熱。

新樓醫院中醫科趙家儀醫師指出,若不確定自己體質者,可以選擇四神湯,四神湯裡面組成有山藥、芡實、薏仁、蓮子都能健脾利濕,此四味藥性平和,適合脾虛濕盛者服用,也可以把四神湯的水當作煮米內鍋的水,變成「四神飯」,也有達到健脾祛濕的效果。市面上常見的紅豆水,玉米鬚茶,雖有利濕利尿的作用,但不宜天天使用,因為久服容易傷害脾胃陽氣,且身體排出過多的水分容易造成身體乾燥,口乾,最多一週一到兩次,體質屬於虛寒者更須慎用!也可以配合運動:微汗出即可,因體內濕氣重的人,若做大汗淋灕的運動,反而會因為濕氣而難以散熱,皮膚大量排汗的分泌物反而會加速毛孔堵塞,造成皮膚過敏,濕疹等疾病。

蔡 永源

Next Post

陸蟹降海釋幼夏夜高峰期  屏東海生館「蟹逅」深入觀察體驗

週五 7 月 7 , 2023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林文通屏東報導】入夜後的涼夏,恆春半島近海的樹叢裡、沙灘邊時常傳來貝殼碰撞 […]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