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乾舌燥火氣大,天氣漸熱怎麼補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蔡慧茹台南報導】新樓醫院中醫科趙家儀醫師提及,入夏後人體陽氣漸長,應順時適當運動,然而運動的時間最好選在清晨,主要以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為宜,不宜做過於劇烈的運動導致大量出汗,損失陽氣與陰液。夏天汗出多,容易傷津耗氣,造成氣陰兩虛,口渴,心煩,疲倦等現象,若在太陽底下過久,出現頭脹痛,口乾舌燥,脈浮微洪,可以服用柴葛解肌湯清熱解肌,緩急止痛; 若有餘熱未清,出現便秘,口乾,舌紅少苔,脈虛數,可用竹葉石膏湯作調理,最後再用養陰生津的方式收功。滋陰的藥物例如生脈飲或是清暑益氣湯,可以改善氣短喘促,汗初不止的現象。

從中醫觀點來說,中暑有兩種,陰暑和陽暑:陽暑是由於長時間在烈日下活動,或是高溫環境或通方不良的地方,水分補充不足,感受暑熱之邪而導致頭暈倦怠、口渴身熱等,嚴重時會出現呼吸急促或意識不清,常見族群為農夫、建築工人、鐵皮屋下站崗的老師、警察,或常需要在太陽底下奔波的工作者。此時可以將病人移到較通風的環境,使用刮痧板或邊緣光滑而質地硬的瓷製湯匙,配合蘸乳液或精油治療,刮痧板與皮膚呈現四十五度,先從第七頸椎下,沿著督脈(脊背正中)旁開四根手指寬由上而下刮至第五腰椎,然後從第一胸椎旁開沿肋間向外側斜刮,一般刮 10~20 次,以出現紫紅色斑點或斑塊為度,刮痧一次大約 5-10分鐘,或以病人能耐受為宜,要注意的是。

若身體過瘦者、或皮膚彈性差、或是皮膚表皮有傷口者、血友病、或孕婦不適宜刮痧治療。或針灸『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於耳垂齊平);『曲池穴』(彎曲手肘,此穴位於手肘外側的肘窩橫紋盡頭) ;『外關穴』(手背朝上,從腕關節中央往手肘處約二寸/三指橫寬的位置),透熱轉氣,並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可用運動飲料與白開水一比一稀釋,配合綠豆湯,青草茶消暑解渴,若症狀緩解隨即停止,若平時容易腹瀉,白帶多屬於脾胃虛寒者需注意不可久服,若久服容易傷害人體元氣。

趙家儀醫師指出,所謂「陰暑」係因人們錯誤的解暑方式引起,如運動大汗後馬上洗冷水澡、欲急速降溫吃冰飲冷、或是長時間使用空調、電扇等,導致寒濕之邪阻遏氣機,皮膚毛孔血管急速收縮,造成暑熱不得散而出現頭痛噁心、鼻塞流涕、喉痛咽乾、四肢酸痛、肌膚發熱而無汗、嘔吐、腹瀉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常見族群為進出頻繁冷氣房與室外的業務者或是快遞人員。此類型的工作者,在室外可以先把汗擦乾,再進去冷氣房,或再進入冷氣房時穿一件薄長袖,盡量減少溫差對身體的衝擊,並注意保持補充水份的攝取。陰暑則不適合飲用綠豆湯或青草茶,可用辛溫解表的紫蘇葉洗澡,讓身體微微發汗,中藥可選擇用祛暑解表的佩蘭,藿香,香薷等來宣化中焦濕濁,疏通氣機,來改善因濕氣造成腸胃悶脹不適的現象。

炎炎夏日注意避免陽光過度照曬,正午烈日則不宜,並注意防曬,適時補充水分,天氣漸熱,許多人喜歡躲避於陰涼之處,特別注意要避免在陰涼風道處露臥,或是夜臥應注意遮護臍部,不宜電風扇直接吹身體,以免造成風邪內襲經絡。夏天因天氣悶熱,大家都喜歡喝冰冷的飲料來解暑,但反而容易導致內濕,傷及脾胃陽氣,脾胃運化失常,容易加重鼻過敏,對小孩容易影響身高發育,女孩容易造成經痛,老年人容易夜尿頻繁,不可不慎!

蔡 永源

Next Post

<strong>台南市立醫院失智社區服務據點  帶長輩春遊戶外教學</strong>

週四 4 月 27 , 2023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蔡慧茹台南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有1位失 […]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