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蔡慧茹台南報導】「醫師,我的膝蓋好像壞掉了,已經好幾年不能好好蹲下……。」這是一位30歲女性患者在門診裡說的第一句話。她長期受到膝蓋疼痛困擾,不僅無法跑步或運動,甚至連日常生活中的動作——蹲下、上下樓梯、長時間站立——都變成折磨。她嘗試過物理治療、護具支撐,疼痛仍舊揮之不去。
經安南醫院骨科方啟榮醫師安排詳細檢查與影像學評估,發現她的問題並非「退化」那麼簡單,而是膝關節的骨軟骨缺損。這是一種關節軟骨層受損,並連帶影響到下方的骨頭,常見於運動傷害或慢性磨損。而由於軟骨本身沒有血管,一旦受損就難以自行修復,如果放任不理,長期下來容易導致關節退化至需置換人工關節。

過去,軟骨修復的方式有微骨折、鑽孔手術、自體軟骨馬賽克鑲嵌手術、自體軟骨細胞培養手術、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等等。 然而,這些傳統治療方式都有其侷限與缺點:包括1. 修復組織品質有限:微骨折或鑽孔術雖能刺激骨髓幹細胞生成纖維軟骨,但纖維軟骨的結構與彈性遠不如原生玻璃軟骨,長期仍可能退化。2. 手術創傷較大、恢復期長:如自體軟骨馬賽克鑲嵌術需從非負重區取軟骨移植,會造成取材區的二次損傷與疼痛,術後復健時間也較長。3. 需多階段手術:自體軟骨細胞培養移植需先取軟骨細胞送去培養,再進行第二次植入手術,不僅費時,過程中還有細胞活性流失與感染風險。

方啟榮醫師指出,隨著再生醫學與生物材料技術的進步,近年來出現了一次性微創軟骨修復手術,利用單次的關節鏡手術在受損區域同時進行清創與修補,透過特殊的載體及酵素作用,幫助關節內自行生成新軟骨。整個手術過程僅需小小的關節鏡切口,不僅減少手術次數,也降低感染風險與疼痛感。
這位年輕女性經過一次性微創軟骨修復手術治療後,術後恢復相當順利。經過短暫復健與漸進式活動訓練,三個月後已能無痛行走,半年內恢復正常生活,甚至重新開始運動。
方啟榮醫師表示,更令人振奮的是,術後兩年的影像追蹤顯示她的軟骨組織在缺損部位已再生並覆蓋良好,臨床上不僅疼痛消失,關節穩定度與活動度也大幅改善。對一位年輕、仍需長期使用膝蓋的女性來說,這樣的結果不只是醫學上的成功,更是生活品質的重生。
方啟榮醫師表示,在傳統觀念裡,軟骨一旦壞掉就回不去了。但現在透過新的再生治療技術,看到軟骨有機會恢復原狀的全新契機,讓原本需要忍受長期疼痛或面臨人工關節風險的病患,擁有新的選擇。但一次性軟骨修復技術並非萬靈丹,仍需依病灶大小、位置與患者年齡來評估適應症。
方啟榮醫師也提醒,早期診斷、積極治療,是守護膝蓋的關鍵。膝蓋疼痛並不只發生在年長者身上,許多年輕人因運動、工作負荷、意外外傷,也可能造成軟骨受損。因此,如果長期有以下症狀,建議應儘早就醫:
•膝蓋持續疼痛或腫脹;
•蹲下、上下樓梯困難;
•膝蓋有「卡卡聲」或卡住的感覺;
•曾有膝部外傷後遲遲未改善。
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軟骨缺損惡化成關節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