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蔡慧茹台南報導】為強化落花生田間管理與收後處理機械化一貫作業,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長期致力於輔導農友導入自動導航曳引機、精準播種耕作技術及落花生機械乾燥模式,協助建立省工、省時、省力的生產體系。為響應農業部推動「落花生機械乾燥作業」政策,並回應國產雜糧產業對後端乾燥技術升級的迫切需求,臺南農改場訂於11月4日於雲林縣元長鄉下寮村敏捷冷凍土豆加工廠舉辦「國產落花生機械乾燥觀摩會」,展示優化後的靜置式箱型乾燥機作業流程與應用成效,邀請相關產業、農會團體及農友共襄盛舉。

臺南農改場陳昱初場長指出,臺灣落花生栽培面積穩定維持在1萬6,000至1萬8,000公頃,其中雲林縣為主要產區,種植面積佔全國七成以上。現階段落花生田間栽培管理與採收流程,已導入代耕代種與各式機械設備,但在收穫後的乾燥階段,仍以傳統人工日曬為主。隨著農村勞力老化、曝曬場地取得困難與用路安全爭議浮現,加上曬場粉塵污染與天候不穩定等風險,使年輕農民參與意願下降,成為產業鏈中最具挑戰的缺口。

為因應上述挑戰,臺南農改場與在地業者合作,針對農民現行使用之落花生(大蒜通用型)乾燥設備進行流程與設施改善,提升果莢乾燥均勻性與作業效率,降低勞力與時間成本。本次展示機型屬於可活化既有資源的靜置式箱型乾燥機,極具低投入、高效率的優勢,特別適合耕作規模在20公頃以下的農戶或青年農民導入應用。

臺南農改場說明強調,透過本次觀摩會的技術示範與經驗分享,可望加速落花生乾燥技術於產地的推廣,並與後續乾燥中心、契作推動等政策目標銜接,有效降低因氣候不穩導致乾燥失誤與黃麴毒素污染風險,守護國產落花生的品質與食安,也為整體雜糧產業鏈建構起更穩固的後端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