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蔡慧茹台南報導】 正值季節轉換,氣候乾燥,臺南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南農改場)提醒轄區農友,雜糧田區應特別留意夜蛾類害蟲密度正逐漸上升。夜蛾幼蟲雜食性強、危害廣泛,為確保作物正常生長和良好收成,臺南農改場呼籲農友加強進行密度監測和巡田作業,以便及早發現蟲害變化並及時應對。

常見的夜蛾類害蟲包括斜紋夜蛾與甜菜夜蛾,兩者幼蟲皆屬晝伏夜出,雜食性強,能啃食多種經濟作物。受害作物包括葉菜類、茼蒿、大蒜、青蔥、甘藷、玉米、花卉及豆科作物等數十種,其中豆科作物更常見受其嚴重危害。夜蛾幼蟲食量大,會大量啃食植株心梢與葉片,導致作物生長遲緩甚至枯萎,影響產量與品質,嚴重時更可能造成整園廢耕。為有效控制夜蛾類害蟲,臺南農改場建議農友採取以下八項綜合防治措施:

- 及時巡查與手動清除:田間若發現夜蛾卵塊或幼蟲,應立即捕殺或摘除,以減緩擴散速度。
- 選擇適當噴藥時機:夜蛾類多於傍晚或夜間活動,建議於太陽下山後施藥,並確保使用足量水分,提高防治效果。
- 正確選用藥劑並交替使用:選用合法登記藥劑,並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品,以避免害蟲產生抗藥性。
- 利用性費洛蒙誘殺雄蛾:每公頃設置 5 至 10 個誘點,放置於離地 150 公分或作物生長點上方 30 至 60 公分處,每月更換一次誘餌,有效降低田間夜蛾密度。作物種植密集地區應推動聯合防治以提高成效。
- 清園與同步施藥:雜草、殘株應清理乾淨,並確保間作作物一併施藥,防止蟲源殘留。
- 整地前進行土壤淹水:旱田作物種植前可先整地翻犁後浸水一日以上,以淹死土壤中潛伏的蛹或幼蟲。
- 注意安全採收期與農藥殘留:在收穫前避免使用殘效期過長的藥劑,建議改用蘇力菌等生物製劑,並嚴守安全採收期,確保農產品品質與消費者食用安全。
- 防範次波感染:對於受害嚴重的豆科綠肥作物或廢耕田區,應立即翻犁並淹水,以阻止夜蛾類繁殖蔓延。
農友如需查詢作物適用的防治藥劑,請參考「植物保護資訊系統」網站(https://otserv2.acri.gov.tw/ppm/),輸入所種作物即可查詢推薦藥劑與相關規範。若在田間管理或夜蛾防治上有任何疑問,歡迎洽詢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植物保護研究室。夜蛾類害蟲雖頑強,但只要掌握適時適地的防治策略,並結合田間巡查、藥劑與物理誘殺等手段,便能有效控制蟲害、穩定作物收成,確保農業永續發展與農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