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蔡慧茹台南報導】家禽是一種很好的生物醫學試驗模式動物,常被使用在發育生物學、疫苗開發與疾病模式之研究。農業部畜產試驗所(以下簡稱畜試所)成功建立番鴨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株(MD- iPSC),未來可應用於水禽疫苗生產及家禽的保種及復育。傳統上,水禽疫苗大多是仰賴番鴨胚蛋進行生產,但此一生產方式潛藏風險,例如禽流感爆發時,合格蛋源可能短缺,進而影響疫苗生產。惟迄今能提供做為研究使用的家禽細胞株非常欠缺,因此分離與建立品質穩定的家禽幹細胞株,對於基礎科學研發及疫苗生產應用均有迫切需求。

畜試所成功建立番鴨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株(MD- iPSC),此細胞株是利用特定的Oct4、Sox2、c-Myc和Klf4轉錄因子轉殖至 MD番鴨胎體纖維母細胞使其產生再程序化而得。研究結果顯示,MD-iPSC具有典型的幹細胞特性,包括表現 Oct4、Sox2、Nanog 等分化多能性基因及形成類胚體。
效價測試。水禽小病毒抗體陰性之番鴨胚蛋尿囊腔注射水禽小病毒,受感染胚胎死亡並伴有全身出血情形。.png)
畜試所進一步測試 MD-iPSC 的應用潛力,將水禽小病毒接種於MD-iPSC進行培養,結果顯示 MD-iPSC 可產製水禽小病毒顆粒,且具有活性。將病毒液去活化後注射至 64 週齡的水禽小病毒抗體陰性鵝免疫後14天抗體可達32倍以上,證實 MD-iPSC 具有作為水禽疫苗生產平台的潛力。近年來,國外已利用綠頭鴨EB66 幹細胞株作為疫苗與蛋白質生產平台的成功案例,為本研究的應用前景提供了有力佐證。 這項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株未來應用範圍廣泛,除可應用於人工生殖、細胞分化、性別調控、動物疫苗研究及轉基因家禽研發外,更可應用於家禽的保種和復育工作上。畜試所將持續投入相關研究,期能為台灣的畜產生技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